國際
社會
政治
科技
生活
其他
RSS
會晤英國前首相強生 蔡英文:盼台英未來能有更多合作
NEWS link
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首次訪台,今天分別拜會賴清德總統與前總統蔡英文。蔡英文在臉書表示,今天很高興能在台灣與英國前首相強生見面,親自感謝英國政府長期對台灣的支持。

蔡英文表示,前陣子,她才出訪英國,「向我們國際的夥伴表達台灣守護民主、自由的決心」,今天很高興能在台灣與英國前首相強生見面,親自感謝英國政府長期對台灣的支持。

蔡英文表示,台英兩國共享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價值,希望台灣跟英國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加強彼此的夥伴關係,也為世界帶來更多實質的貢獻。

總統府喊「台美經貿致力合作」 駐歐盟代表:關稅談判保密非服貿黑箱
NEWS link
美國上周公布對台灣20%暫時性關稅,談判過程及內容遵循保密協定,後續台美關稅將磋商最終稅率及相關協議。外傳「賴總統親邀重量級大老闆救關稅,AIT一句話讓籌碼全作廢」,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5日澄清,此事並不存在,事實上我國政府與美方在各領域上都有緊密聯繫,經貿上更持續致力於雙邊產業的合作,穩健發展。

有關關稅議題,駐歐盟代表李淳於YT直播節目《午青LIVE》說明,無論是「暫時性關稅」或「暫時性貿易協定」,在國際貿易都相當常見,以歐盟與加拿大簽訂FTA為例,歐盟有27個會員,會員國批准前即為「暫時性(provisional)協議」。

立法院昨日朝野協商,在野黨立委不斷要求公開談判內容,視關稅保密協議為「黑箱」。對此,李淳說,所有經貿談判都會簽訂保密協議,基於協商雙方的互信,防範資訊外洩,避免談判遭受影響,同時,雙方也都有利害關係者,為求談判的效率與時限,談判協議確定前遵守保密協定是必要的。

李淳認為,拿關稅談判和當年的「服貿協議」相互類比,並不恰當。以歐盟談判的事前、事中、事後為例,事前階段,服貿那時根本沒有說要和誰談,國人一無所知;而台美關稅談判早在四月就知道,且各界催促政府趕快去談,事前階段二者就不同。

李淳表示,宣布對象也很重要,宣布和誰談要揭露。服貿與中國大陸談,這麼敏感卻沒有揭露;台美談判部分,美國是我國重要盟友,且各界都知道,對象敏感性也不同。

李淳指出,服貿在談的過程中,大家都不曉得內容,並且服貿想在最後一刻三分鐘闖關,包裹表決;而台美在事中,行政院都有揭露去了多少事,何時去、何時回等,並且事後就是送立法院監督,賴總統也說一定會送立法院審議,走民主程序。因此,服貿顯然和當前台美關稅談判無法類比。

李淳提醒,美國對於已談定的關稅,仍有改變的可能,實例已發生在墨西哥與加拿大。他進一步指出,因應美國關稅衝擊的方式,其一,台灣的企業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保持在美國的市占率;其次,也可考慮將市場重心轉移到歐洲;再者,政府則必須協助企業瞭解歐洲市場環境;第四,提升產品品質,進而減少關稅的影響。

另外,針對中國大陸比亞迪汽車企圖透過第三國「洗產地」進入台灣的問題,李淳表示,中國大陸電動汽車進入台灣,除了產品競爭問題,相關的電子產品也有國安疑慮。即使透其他國洗產地手法,台灣仍應禁止。

李淳建議,可以針對產品及產品來源進行規範管制。以產品來說,例如電動車,屬具有高風險產品,只要是中國大陸品牌就應該禁止;就產地部分,以英國脫歐為例,他認為需更細緻的檢視及討論。

投資美4000億美元不虧反賺? 財金網美曝:金融機構搶著貸款
NEWS link
美國日前宣布對台灣課以20%的暫行性關稅,預計8月7日生效,而經濟部長郭智輝在4日座談會向企業詢問「希望政府對美投資4000億美元,還是由民間籌措4000億?」引發網友擔心「掏空三代台灣人的努力」。對此,財經網美胡采蘋在粉專指出,這其實像是美國版本的「 一帶一路」。

胡采蘋在臉書粉專「Emmy追劇時間」發文表示,如果以南韓為例,韓承諾「投資美國3500億美元」,事實上這是一種「擔保貸款」,而不是直接投資,會由韓國進出口銀行、韓國貿易保險公司貸款給韓國企業,讓韓國公司在美國的投資案中使用,這不是漫無目的的貸款,必須在商業上有可行性。這跟所謂的「日本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承諾類似,日本官員也說,實際投入股權的資金只會有1%-2%。

因此胡采蘋表示,這就是美國的「反向一帶一路」計畫吧!習近平的一帶一路就是中國金融機構貸款給各國,讓各國各自去蓋機場蓋港口。但川普就是讓各國企業去美國投資,投資的計畫如果需要用錢,就由韓國、日本的國家金融機構去貸款。

她指出「事實上好的投資計劃美國金融機構也會搶著貸款或入股的,因此如果台灣投資美國4000億,貸款給別人,債權還是我們的,我們主要是拿利息,別人還是要還錢給我們。投資的部分如果做得好,可以再投第二輪或第三輪股權,這就是一個川普大創投,各國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美國投資」。

文末胡采蘋表示,所以「三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這種說法可能有相當大的誤導性,誤導性在於,貸款給美國或投資美國,並不是送錢給人家,我們還是有債權、有利息拿,錢還是我們的,債務人還是要還。

川普要台積電入股英特爾? 他急喊「不能讓」:20%就吃下去吧
NEWS link
近期台美關稅協商持續進行,今(5)日有消息傳出,美方已向台灣提出低於20%的稅率方案,但附帶條件令人震驚。據傳,美國提出兩項交換條件,其一是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其二則是追加對美投資達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1.9兆元)。消息曝光後,社會各界熱議不斷。

對此,醫師姜冠宇在臉書發文表示強烈反對,指出台積電是台灣的「矽盾」,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資產,絕對不能讓步。他提到,瑞士在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時也因保護當地製藥產業而不願退讓,導致美方對瑞士課徵高達39%的關稅。這種態度,正是為了維護國家產業利益,台灣應引以為鑑。

姜冠宇直言,若台積電真的入股英特爾,台灣的「矽盾」可能會瓦解。他認為,與其換取15%的優惠稅率,不如堅守產業主權,接受20%的關稅也無妨。他強調:「我們的矽盾,是絕對不能讓的,現在與未來都不行!20%就吃下去吧,沒15%也沒關係,真的很好了,國人都能理解的。」

不少網友也表示支持,認為護國神山不容被出賣,「寧願20%,不願出賣護國神山」、「以我們的貿逆,20%不差了啦」、「20%,用匯率擠一點點回來」、「寧願20%關稅,也不要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和再『投資』4千億美元!這不是投資這是送錢,若這兩個全給換來15%,台灣徹底淘空,變窮光蛋」。

不過也有人有不同意見,「關稅比他人高,商品比他人貴,消費呑得下去嗎?工廠停工、工人失業,這不是什麼吞不吞的問題」、「姑且不論傳聞是否正確,實際的情況是,你不接受川普的條件,就不會是20%,可能跟瑞士39%差不多,台灣產業受得了嗎?」、「國家如何號令企業、號令股東,又不是獨裁」。

對於這項傳聞,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稍早已向全球宣告「沒興趣(投資英特爾)!」,不會因這次談判,再涉入這個議題。

郭智輝提3方面助產業面對關稅挑戰 強調4千億元對美投資是舉例非承諾
NEWS link
美國公布對台實施20%暫時性關稅,引發產業界關切。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日走訪產業界,與精密機械、機車零組件、金屬加工、塑橡膠等產業代表舉行座談,面對面共同研商台美關稅變局,提出3方面的因應之道。

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表示,台美的投資交流非常密切,若在企業有利的條件下,能投資全球,尤其是指標性的美國,加上美國232條款展開進一步磋商,若順利達成共識,對於台美雙方的經貿,將有更多的共同利益。

綠營產業界人士表示,郭智輝實際走訪第一線,起到安定企業主效果,且更能了解產業困境、需求所在。總結郭智輝會中所談,經濟部會協助產業面對挑戰從三方面:第一、經濟部將提供受影響的產業,以補助或融資協助度過難關。第二、將扶持中小企業以創新科技研發推動產業升級,增加產業的附加價值及競爭力。

綠營產業界人士指出,郭智輝第三方面向業界表示,台灣一直是美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最可信賴的夥伴,長期秉持「互利、互補」 原則推動經貿合作對台灣有利的產業,他並以AI 產業舉例,美國全球是AI排名第一強國,台灣是製造供應鏈的強國,有機會藉此次機會互利、互補,讓AI人才或技術進入台灣百工百業,增加製造業效率,降低成本。

郭智輝表示,未來將長期將持續深化對話、擴大投資,強化雙邊夥伴關係,形成「台灣加 1」的新布局,推動政府一直以來「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戰略,也將作為推動台美經貿關係的重要基礎,打造更具韌性的台灣經濟。

近日關於「台灣擬以4千億美元投資換取美國關稅優惠」的社會討論,經濟部也強調,該數字僅為座談中舉例,並無任何實質承諾或談判內容。但有學者指出,南韓與日本早有類似策略實例,台灣應從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脈絡出發,審慎思考未來談判籌碼與佈局。

另外,據轉述,內閣改組風聲頻傳之際,郭智輝也頻成為箭靶,包括對美投資相關發言、勘災現場等,都出現與事實不符之負面攻擊,在近日走訪業界,也多有業主替郭智輝抱不平。

例如,郭智輝近日在南部出席產業座談時,提及台灣若面對美方關稅壓力,是否應比照日韓對美加大投資。他在會中舉例「或許是3000億美元、3500億美元、甚至4000億美元」,引發外界質疑,是否已向美方承諾投資。經濟部澄清,該數字為參考日韓近年對美投資規模所做推估,並無進入談判或政策階段,座談內容僅為政策情境模擬。

綠營人士勘災也成箭靶,包括郭智輝勘災站不夠近、穿皮鞋,民進黨代理秘書長何博文挖水溝照等,都成為話題。民進黨立委莊瑞雄表示,抹黑這些到第一線勘災、救災是作秀,是最病態的言論,這只是出於意識形態,就在鍵盤批評,無聊到極點。莊說,所有災民都是同胞,面對天災該放下政治攻防,對到災區的所有幫忙,該多點加油打氣的話。

中南部豪雨釀災石破茂為台灣加油 賴總統推文致謝
NEWS link
近日豪雨致災,日本首相石破茂發文,對台表達慰問。總統賴清德今天透過社群平台X發文感謝石破茂對台灣豪雨災情的溫暖慰問,「台日友誼如同家人,患難之際更顯真情」。

日本首相石破茂發文,對台灣近日豪雨致災表達慰問。石破茂表示,謹對罹難者及家屬表示哀悼,也對受災者表達誠摯慰問;祈禱早日恢復日常生活,「台灣,加油!」

賴總統透過社群平台X,以日文發文感謝石破茂對台灣豪雨災情的溫暖慰問。

賴總統說,復原與重建是第一要務,政府正全力協助受影響的民眾儘速恢復正常生活。台日友誼如同家人,患難之際更顯真情,台灣將持續強化防災韌性,也期盼與日本深化合作,相互協助。

超霸氣!台中驚見整叢巨大菇 已移除來不及打卡了
NEWS link
台中有民眾目睹人行道樹下也長出一大叢白菇,PO網打趣說台中人不「菇」單。(照片由@i___han___ Threads網友授權提供)

2025/08/05 20:30

劉晉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受西南氣流影響,中、南部連續被豪雨狂炸,打破38年來首次連續7天都出現豪雨紀錄,昨(4日)更傳出高雄一處安全島長出菇來,引發各界熱議。今(5日)下午,有台中民眾外出期間,目睹人行道樹下也長出一大叢白菇,拍照後分享至網上,不少人到場打卡留念,還打趣說台中人不「菇」單!

社群平台Threads網友「1涵」分享,她今日外出經過台中市忠明路的大全聯時,看到種植在人行道上的樹木下方,長出了數朵大白菇,讓她興奮地將這些白菇拍下,並發文直呼,「高雄鳳南路有香菇,我們台中也不能輸!」。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文一出,立即吸引不少網友關注,「全聯直接採收、「在地美食,新鮮直送」、「等下就進去生鮮食品區了」、「真的超大朵,而且很結實」、「台中菇小心啊!我們的被逮逮捕了」、「真不愧是台中,要長就長整叢的超霸氣巨大菇!」、「以前人:比車比房比存款;現代人:比誰家門口香菇更大朵」。

更有住在台中的網友,看到前往現場拍照打卡,分享白菇的各種模樣;另外,該文還釣出全聯福利中心的Threads小編開玩笑說,「純有機,感覺可以上架(不對」。不過到今日下午4點左右,有網友回報白菇已被挖除,現場只剩部分殘骸。另有其他台中網友分享,在海線、中清路、崇倫公園等地區,也有看到野生菇菇長出來。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宜蘭藝術家「鴻門宴」 起司零食捕鼠建功
NEWS link
宜蘭縣呂姓藝術家以起司口味零食(左,紅圈)為餌設下「鴻門宴」捕鼠,讓家中不速之客現身。(圖由呂姓藝術家提供)

2025/08/05 20:11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在地藝術家呂先生的住家,被1隻老鼠潛入後,他用盡各種方式都捉不到,今天(5日)試用起司口味零食當餌,成功誘使老鼠上鉤就範。呂先生笑稱,各方好友建議的美食誘餌試過一輪,加總有如滿漢全席,最終由家常起司口味的零食建功。

呂先生半個月前發現1隻老鼠寄居家中,外形有點像卡通影片裡的米老鼠,由於形蹤隱密且行動敏捷而不易捕捉,陸續在捕鼠籠內放置香腸、茶葉蛋、鹹酥雞、泡麵、素食餐點當餌,鐵籠周邊加設黏鼠板,盼使家裡的不速之客現身上鉤,但米老鼠不為所動。

請繼續往下閱讀...

呂先生靈機一動,購買家常起司口味零食「奇多」當餌,置於大型捕鼠籠內,米老鼠禁不起誘惑,衝進籠內大快朵頤,當牠大口咬下時,鐵籠出入口瞬間關上,淪為籠中之鼠。呂先生說,他精心設下的「鴻門宴」,終於讓寄居家中不繳房租的房客現身了。

呂先生說,從米老鼠上鉤實例來看,現代老鼠似乎也偏愛零食,篤信佛教的他不殺生,今天傍晚將米老鼠帶到宜蘭郊區野放。

潛入呂姓藝術家住處的老鼠,形蹤隱密不易捕捉。(圖由呂姓藝術家提供)

呂姓藝術家使用泡麵、鹹酥雞等食物當餌捕鼠,均以失敗收場。(圖由呂姓藝術家提供)

貪吃起司口味零食淪為籠中之鼠後,今天傍晚被帶到郊區野放。(圖由呂姓藝術家提供)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雨下到「生菇」台南新化體育公園長出不明蕈類
NEWS link
新化體育公園內司令台附近,雨後長出不明蕈類。(記者吳俊鋒攝)

2025/08/05 20:10

〔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連日降雨,高雄鳳山一處道路分隔島上長出巨大的「綠褶菇」,由於吸引民眾拍照打卡,危及交通,加上具有毒性,被警方拔除,引發熱議;台南新化體育公園內也長出不明蕈類,因無法確認是否食用安全,避免民眾誤採,將進行清除。

新化體育公園的操場在持續降雨後常長出蕈類,有婦人確認是俗稱的雷公菇或雞肉絲菇就來摘取,0728西南氣流影響期間,已經「收成」2次了,被前去跑步的民眾目擊,戲稱來運動也能採野菜,一舉兩得。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體育公園操場司令台附近,今天也發現長出不明蕈類,體型較小,新化區長李義隆再次視察PU跑道改善工程規劃時,特地前往勘查,民眾圍觀,相互討論後,都無法確認是什麼菇種,有的提議清除,以免被摘採、誤食。

李義隆表示,由於PU跑道改善工程啟動在即,加上連日降雨,周邊環境要先整理,將請相關人員盡速清除,以利草坪的綠意維護;他也籲請民眾,不是每種蕈類都能吃,有的具毒性,切勿任意採食。

仁德一處校園前方的椰子樹下,連日降雨後也陸續長出了不明蕈類,體型較大,引起注意,工作人員割草時也同步清除。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高雄分隔島生菇警摘光 公園處謝警協助
NEWS link
高雄豪雨連炸下到生菇,鳳山區鳳南路綠褶菇成打卡熱點,警方護民全摘光。(民眾提供)

2025/08/05 20:07

〔記者陳文嬋/高雄報導〕高雄豪雨連炸下到生菇,鳳山區鳳南路綠褶菇群竟成打卡熱點,警方今維護民眾安全摘光,公園處今感謝警方協助,加強巡檢清除路邊、公園蕈菇。

高雄豪雨連炸8日,山區累積雨量超越莫拉克風災,連鳳山、左營等市區道路分隔島、公園綠地也冒蕈菇,不少是台灣「毒菇狀元」綠褶菇,以鳳山區鳳南路綠褶菇群最吸睛,竟然成為打卡熱點,許多民眾穿越馬路,衝分隔島拍照打卡,過程險象環生,甚至人潮擠爆安全島,影響人車通行安全。

請繼續往下閱讀...

鳳山警方昨夜迄今天凌晨1時許,多次接獲民眾通報,觀菇人潮影響交通,南成所鄭姓及吳姓警員多次到場勸離人潮未果,2員認定該處交通秩序易生危害,有危害用路人安全之虞,有移除綠褶菇必要性,採取因地制宜應變處置,由吳員在旁警戒,鄭員動手摘光綠褶菇,以維護人車安全。

網友今網路哀號「菇」掰了,更護警稱摘菇非警察責任,認為是公園處等相關單位業務;基層也議論紛紛,認為市府應權責分明,以免加重警方負擔,公園處今表示,警方為維護交通安全,考量市府團隊合作一體,主動協助拔除分隔島上蕈菇,對於警方協助表達感謝,加強巡檢並清除路邊及公園蕈菇,民眾或警察若仍有發現,可通報1999或連繫公園處清除。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傳「慈湖拆光光」 桃市風管處澄清謠言籲別再傳了
NEWS link
慈湖園區現況完好如新,更在市府的努力下持續蛻變與提升。(桃市風管處提供)

2025/08/05 20:05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慈湖拆光光了」的訊息又來了!近期在網路社群再次流傳,將2023年6月整修期間的照片與錯誤資訊不斷轉傳,造成許多民眾的困惑與擔憂。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今(5)日再次澄清,慈湖園區不僅沒有被拆除、現況完好如新,反而持續進行設施優化與升級,提供了遊客更優質的遊憩體驗,呼籲民眾網路上的不實謠言切勿輕信、散播及轉傳。

風管處長廖育儀今日表示,慈湖作為「兩蔣文化園區」的重要核心,其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一直是桃園市政府極為重視的觀光資源。因此在規劃與管理上,始終以保存與活化為最高原則。包括慈湖園區的停車場、雕塑公園及慈湖營區(慈湖陵寢)均維持正常營運,停車場入口處蔣公大銅像及其動線鋪面均維護良好。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廖育儀提到,近年來,慈湖園區的國際知名度持續提升。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對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的獨特文化氛圍讚譽有加。許多外國友人來此了解台灣的歷史,並將慈湖的美景攝影分享至社群,成為行銷桃園觀光的重要力量。風管處連續2年在秋季期間舉辦「2023慈湖夜來香」、「2024放假囉!來慈湖」活動,搭配經典水舞展演,讓遊客看見慈湖雕塑公園夜間風貌。

廖說,市府為了持續提升遊憩品質,於2023年2月至10月期間辦理慈湖園區設施環境優化工程,包含公園內雕塑像就地重新保養(遷移、修補、去漆、清洗、補土、上漆),重新分區排列展示,也種植各式植栽花卉千餘株,並更新步道、座椅設施、優化慈湖停車場動線設施、塑造中央景觀軸線等,此工程獲得2024年桃園市政府工程金品獎(佳作獎)及2024年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景觀大獎(佳作獎)的肯定。

此外,今年7月至10月底接續進行「慈湖風華再造計畫」,將針對慈湖遊客中心及慈湖導覽站進行整修,以提供更舒適、現代化的服務設施。此外,後慈湖的戶外景觀設施已於2024年底完工,今年針對建築物室內空間進行裝修作業,已於本月初開工,預計年底重新開放,期待讓遊客能再次探訪這片幽靜而充滿歷史氣息的秘境。

網傳「慈湖拆光光了」,桃市風管處澄清網路謠言…籲別再傳了。(桃市風管處提供)

慈湖園區現況完好如新,更在市府的努力下持續蛻變與提升。(桃市風管處提供)

慈湖園區現況完好如新,更在市府的努力下持續蛻變與提升。(桃市風管處提供)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博田醫院家族爭經營權 再爆6000萬資金疑遭挪用
NEWS link
高雄博田醫院。(資料照)

2025/08/05 20:05

〔記者黃良傑/高雄報導〕高雄博田國際醫院遭30多名黑衣人攻佔,被爆導致家族爭奪經營權的風暴,阮家第三代身兼博田醫院負責人阮蘭婷今發聲明,直指堂妹原為會計主任,因去年查有重大疏失已終止委任,強調博田並非任何人「獨資」所有。

博田聲明指出因醫院近6000萬元資金疑遭人不法挪用部分,為釐清真相與案情,已向檢方提出業務侵佔等控訴,等待司法調查有無人謀不臧情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阮家第二代、排行老四阮仲烱仍主張博田醫院是他獨資設立,反指於今年3月已將阮蘭婷解職,正式要求她離開醫院。

博田醫院今發出聲明,強調醫院負責人為阮蘭婷醫師,經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核准,由醫師依醫療法第4條設立之私立醫療機構,並非醫療法第5條之醫療法人,博田國際醫院依法並無董事會、董事長等組織。

此外,承攬博田醫院所有醫療管理服務事務某醫療管理公司,協助出租醫療設備器材給博田國際醫院,該公司負責人就是博田前會計主任、阮蘭婷的堂妹,但已被醫院解除委任。

高市衛生局對博田家族爭產糾紛不介入,強調該醫院的經營權以登記的醫師為主,並非所謂的「董事長」,此部分衛生局會依法釐清。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綁架「鋼鐵大王」勒索上億狠撕票! 中國主嫌戴3D面具逃亡落網
NEWS link
警方在逮捕行動中搜出高度逼真的3D仿真面具。(圖擷取自微博)

2025/08/05 20:27

黃筱薇/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震驚菲律賓華人圈的「鋼鐵大王」郭從願綁架撕票案,近日傳出重大突破!菲律賓警方日前於知名觀光地長灘島逮捕涉嫌策劃此案的26歲中國籍女子龔文麗,並發現她涉入至少15起綁架案件,堪稱狡猾狠毒的「女魔頭」,甚至在逃亡時使用高度逼真的3D面具隱藏身份,企圖躲避追捕。

綜合中媒報導,今年3月29日,68歲的郭從願(Anson Que)與司機在布拉干省(Bulacan)參加餐會後遭人綁架。歹徒事後多次向郭家勒索贖金,家屬焦急之下先後支付高達2.1億菲律賓披索(約新台幣1億元),但仍未能救回郭從願。4月9日,警方發現郭從願的遺體,事件震驚當地華人圈及商界。

請繼續往下閱讀...

菲律賓國家警察局隨即對嫌犯龔文麗發出懸賞通緝。警方調查顯示,龔文麗疑似透過誘騙方式,引導郭從願前往被綁架地點,再交由同夥綁架,過程中甚至利用郭從願的手機,親自與家屬交涉贖金事宜,手法相當老練與狠毒。

警方在5月17日接獲線報後,在長灘島一處高級度假村內逮捕龔文麗及另一名涉案男子,當時龔正與父母同在。警方更在現場查獲一個擬真度極高的3D塑膠面具,該面具以歐美女性為原型製作,是龔女逃亡期間用以偽裝身份的工具;同行被捕的男子則是一名美髮師,涉嫌協助龔女變裝躲避追緝。

菲律賓國家警察局發言人指出,龔文麗於4月26日搭乘私人飛機逃往長灘島後,頻繁更換住所以避開警方追查。然而警方深入調查後驚覺,此次案件僅是冰山一角,龔文麗實際上至少涉及另外15起類似綁架案,已成為當地華商眼中可怕的「女魔頭」。

警方表示,由於部分案件證據仍待補齊,擔憂嫌犯可能因此脫罪,因此呼籲更多受害人及知情人士勇敢站出來指證,以利司法機關全面偵辦,還受害人公道。

據悉,郭從願祖籍中國福建泉州永春,是菲律賓知名鋼鐵企業「Elison Steel」創辦人,事業有成且熱心公益,自1985年以來,已累計向家鄉福建捐款逾2000萬元人民幣(約8332萬元新台幣),被家鄉民眾譽為「有情懷的慈善家」。郭從願亦活躍於菲律賓華人社團,曾擔任菲律賓中國商會創會會長等要職,於僑界享有盛名。

策劃「鋼鐵大王」郭從願綁架撕票案的26歲中國籍女子龔文麗已經在長灘島落網。(圖擷取自微博)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媒體大亨梅鐸進軍美西 「加州郵報」擬2026年初發行
NEWS link
媒體大亨梅鐸檔案照。(路透)

2025/08/05 20:22

〔中央社〕媒體大亨梅鐸旗下新聞集團擁有「紐約郵報」及「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報刊,如今準備進軍美國西岸,推出美國近15年來規模最大的日報「加州郵報」。

路透社報導,紐約郵報媒體集團(New York Post Media Group)執行長兼發行人詹科拉(Sean Giancola)表示,加州郵報(The California Post)的總部將位於洛杉磯,預計2026年初發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科拉受訪時指出,加州郵報將橫跨手機、電腦、音訊、社群媒體和紙本報刊等多個平台,提供所謂「常識性新聞」(common-sense journalism)、名人及娛樂新聞,以及體育報導。

詹科拉說道:「我們已觸及洛杉磯(市場)的3百萬讀者,加州更有超過7百萬人…當地已經有一批人是我們品牌的基礎讀者。」

消息人士透露,新聞集團(News Corp)名譽主席梅鐸(Rupert Murdoch)認為加州深具市場潛力,並祝福這項新事業順利成功。

加州資深新聞從業人士韋柏(Jonathan Weber)表示,加州現有報刊堅持採用主流報導方式,或許加州郵報會是呈現不同聲音的機會,以反映美國此刻經歷的變革。

韋柏說:「也許可以嘗試更具攻擊性、更右傾、更具煽動力的報導方式。這可能是個較易切入的市場空缺。」

韋柏提到,加州郵報也面臨挑戰,例如紐約地鐵通勤族喜歡在搭車前買份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來讀,但加州人通常習慣開車上班。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期限到今天!「北韓遺體」飄岸無人認領 南韓擬代火化
NEWS link
南韓6月下旬在海邊發現的北韓人民遺體,原先會透過板門店移交,但北韓至今尚未作出回應。(法新社)

2025/08/05 20:20

李秋明/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6月下旬,南韓仁川市的席毛島海岸,發現了1具疑似北韓人民的遺體。南韓統一部今(5)日表示,北韓今日之前若未提出接收意願,南韓將按照「無主遺體」的程序,進行火化處理。

韓媒《韓聯社》報導,統一部上個(7)月底,曾透過「板門店熱線」向北韓表示,「預計在今日下午3點,透過板門店移交1具北韓男性人民的遺體。」並請北韓回覆相關立場,但到目前仍未收到任何回應。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報導,這具遺體是在6月21日,於仁川市江華郡的席毛島海岸被發現,但北韓如果沒有提出接收意願,遺體預計最快將在明(6)日,進行DNA檢測及火化。去(2024)年,南韓政府修訂了《北韓居民遺體處置規定》,允許相關人員對北韓人民的遺體,進行DNA檢測,以方便確認親屬關係。

自2010年以來,南韓共發現29具北韓人民的遺體,其中2017年2具、2019年1具、2022年1具、2023年2具,有6具遺體未被北韓政府接收,而北韓政府最後1次接收遺體,是在2019年11月。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夠詭譎!7月颱風、低壓帶、西南氣流接力 破74年來3大紀錄
NEWS link
今年7月天氣相當不穩定。(資料照)

2025/08/05 19:45

劉晉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年7月天氣相當不穩定,除了2025年首個登陸颱風丹娜絲,後續颱風范斯高、竹節草在台灣周邊環伺,以及月底至8月初的西南氣流長時間滯留影響,中南部豪雨不斷,多地受災嚴重。中央氣象署今天(5日)特別回顧了7月份台灣氣候重點,發現全台平地站在該月份破了74年來3項紀錄!

氣象署今天透過臉書粉專「報氣候」發文回顧7月份氣候重點,全台平地站創1951年以來7月平均累積雨量最多、降雨日數次多、日照時數最少!累積雨量部分,平均767.0毫米,氣候平均值(中位數)235.3毫米,7月累積雨量較氣候平均值多531.7毫米,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多雨,受到颱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接連影響,中南部及花東地區降雨達大豪雨或超大豪雨等級。台中、日月潭、成功、大武及蘭嶼站月雨量,均為該站同期最多雨;嘉義及恆春站月雨量則均為該站同期次多雨。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降雨日數部分,7月各地平均19.2天, 氣候平均值11.0天,多了8.2天,為1951年以來同期次多雨日,僅次於1972年7月(平均19.5天),全台降雨日偏多,其中彭佳嶼、基隆、鞍部、竹子湖、嘉義及成功站,雨日均為該站同期最多。日照時數部分,7月平均日照137.6小時,氣候平均值224.9小時,少了87.3小時,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少日照時數,全台日照時數均偏少,全台各測站(除彭佳嶼、玉山及台東站外)之日照時數均為該站同期前3少。

氣溫部分,7月平均28.4度,氣候平均值為29.0度,低了0.6度,僅淡水、新竹、阿里山、玉山、嘉義、恆春、澎湖及東吉島站氣溫正常,其他地區氣溫均偏低。累積高溫日數部分,統計7月最高氣溫≥35度的天數,平均2.7天,氣候平均值則是5.3天,少了2.6天,這是因為颱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影響期間,局部地區氣溫明顯下降,其他時間還是偏熱。

氣象署回顧今年7月氣候重點。(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

氣象署回顧今年7月氣候重點。((圖翻攝自報氣候-中央氣象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跟王力宏果然一家人!」 他爆李敖60年前寫信 痛罵許倬雲這件事......
NEWS link
許倬雲辭世,享耆壽95歲。(資料照)

2025/08/05 19:35

劉晉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研院院士、史學家許倬雲本月3日在美國匹茲堡逝世,享耆壽95歲。儘管常人總說「人死為大」,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胡川安今天(5日)還是分享已故作家李敖約莫60年前寫信,痛罵許倬雲利用權勢性騷擾的往事,引發網友討論。

胡川安今天在臉書發文,「許倬雲過世了,他是我的老師的老師,但不會因為人過世了,我就缺乏一個史家的素養,史家都是評論過世的人。李敖在1966年10月23日寫給他的信,當時許倬雲是台大歷史系的主任,很不幸的,我也畢業於這個系,但我畢業的時候是2005。」

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敖在信中說:現在你做了歷史系主任,算是你馬屁到家。不過你總該知道,亂來是不行的。南港你的女秘書藍小姐,已被你逼婚得下海做舞女,我特別去訪問她,她口中你的劣跡,還多著呢!我都做成了筆錄。你去台大,又不自檢束,居然整天接送居浩然(國民黨元老居正次子)的女兒,招搖校內外,成何體統?你該到重慶南路衡陽街交叉口的小攤上,買買我的朋友袁瓞先生(胡適忘年交)的『天鵝餅』,在吃不到『天鵝肉』的時候,姑且『買』餅充饑吧!你專門欺負人,尤其是你追求不遂的女人,總之,越寫越氣,不同你廢話了。」

胡川安表示,「從這封信可以看到,許倬雲向他在中研院的女秘書藍小姐逼婚,但人家不要,可是人家的家境不好,在南港中研院做不下去,只好去做舞女。寧願當舞女,也不要嫁給當時在中研院和台大都有權有勢的許倬雲,這就是一代知識分子!現在的話,已經構成權勢和性騷擾,但黨國時代,就有這種人。中央研究院院士,唐獎漢學獎的得主,我沒有否認他學術的成就,但作為一個人,也許可以了解所謂的知識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許倬雲是歌手王力宏的七舅公,財經網紅胡采蘋今天轉發胡川安的貼文,提起2021年王力宏被前妻李靚蕾踢爆一系列性醜聞,稱自身邊一名拿到台大歷史系博士學位的同事得知此事後吐槽:「王力宏的舅公跟王力宏果然一家人!」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韓學生瘋背貸款、借錢只為出國旅遊 網勸:回國夢就碎了
NEWS link
畢業生應該先拓展視野,還是直接投入職場?引起韓國網友熱議。示意圖。(美聯社)

2025/08/05 19:33

李秋明/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畢業後先工作還是先充實自己?南韓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陷入兩難,自認若畢業就立刻投入職場,恐怕之後就沒有長假旅遊的機會,便思考是否該「借錢出國拓展視野」。不過他也苦惱著,自己已背負的學貸是否能承受額外的負擔,於是好奇發文詢問。貼文曝光後,立刻掀起正反兩派網友熱議。

根據綜合韓媒報導,近日一名大學快畢業的A網友在論壇問,「畢業可以貸款去旅行嗎?」他透露,自己在唸大學期間全靠學貸支撐學費,如今一畢業就得開始還款,每月負擔不小。雖然手邊幾乎沒有存款,但他仍動念想辦旅遊貸款或找人借錢,來安排一趟夢想中的歐洲行來拓展視野。

請繼續往下閱讀...

A網友坦言,學生時期忙於準備各種考試,幾乎沒時間打工存錢,如今畢業在即,便萌生出國旅行的念頭,「真的很想趁這段空檔出去看看世界」。不過他的想法遭到父母強烈反對,認為他早已背負上千萬韓元(約數十萬元台幣)的學貸,如今又想申請貸款旅遊,無疑是讓財務壓力雪上加霜。

網友A對此也十分失望,認為若錯過這個時間點,未來進入職場後將難以請到長假,他也感嘆說,「錢可以慢慢存,但青春不會重來,等到三、四十歲再出國,感受恐怕也不一樣了,旅行不只是花錢,也是拓展視野,對未來就業或許也有幫助」。

貼文曝光後,引起兩派網友熱議,「努力找工作還債不是更好嗎?如果負債累累還虛榮心強,以後的日子會更難過」、「只有有錢的人才有照片和回憶。 你現在應該找份工作來還債,為未來努力」、「貸款去歐洲只會留下遺憾」、「青春是金錢買不到的」、「找到工作後長期旅行其實更難,所以就當是提前用(未來的)工資去享受吧」。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新聞360》前英相「嗆爆中共」學者揭挺台幕後!習近平鐵衛軍消失曝這徵兆
NEWS link
2025/08/05 19:31

【更多內容 請見影片】

訂閱【自由追新聞】

全新的視界!新聞話題不漏接,快訂閱YouTube 【自由追新聞】,記得開啟小鈴鐺哦!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會晤林佳龍 前英相強生:英國支持台灣 共同捍衛共享價值
NEWS link
外交部長林佳龍(左一)在台北賓館歡迎英國前首相強生。(外交部提供)

2025/08/05 19:32

〔記者黃靖媗/台北報導〕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受邀來台於凱達格蘭論壇演講,今日中午接受外交部長林佳龍午宴。強生表示,台灣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世界需要台灣成功地堅守民主陣線,而同為島嶼型國家的英國將支持台灣,共同捍衛共享價值。

強生指出,台灣位處民主自由板塊與極權主義板塊的交界處,正當世界面臨艱難挑戰的關鍵時刻,台灣的和平穩定至關重要,世界需要台灣成功地堅守民主陣線,而同為島嶼型國家的英國將支持台灣,共同捍衛共享價值。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佳龍表示,感謝強生2021年領導英國擔任七大工業國集團(G7)輪值主席國時,在領袖峰會聯合公報首度提及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英國同年發布的「整合性政策評估」(Integrated Review),揭示「向印太傾斜」(Indo-Pacific Tilt)政策方針,凸顯印太與跨大西洋地區情勢密切相關;此外,英國持續派遣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以自由航行任務的具體行動守護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期待台英未來持續深化各領域合作,深化彼此的民主夥伴關係。

外交部指出,強生於2019年至2022年任內高度關切印太情勢,並帶領英國在國際場域及制定政策上強調自由、民主與法制等基本價值。強生前首相此行來訪,充分展現他對台灣的堅定支持與台英友好情誼。

英國前首相強生舉杯祝賀台灣成功。(外交部提供)

外交部長林佳龍(右五)、英國前首相強生(右六)與午宴賓客合影。(外交部提供)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醫生涉性騷擾女職員不起訴 卻吃偽造文書罪判刑
NEWS link
吳姓醫生被控涉嫌違反性騷擾防治法和偽造文書罪,前案業經檢方處分不起訴,後案則被地院判刑。(資料照)

2025/08/05 19:53

〔記者鮑建信/高雄報導〕高市吳姓醫生未經職員甲女同意,涉嫌偽造「勞動契約書」,將她改為正式職員,後來她不甘被性騷擾離職,並提告偽造文書等罪,地院判處吳易科刑3月,宣告緩刑2年,需支付國庫10萬元。

據了解,2023年間,被害人甲女在被告吳男經營的診所實習,由於工作認真、稱職,1年多後,她轉為正職員工,但吳姓醫生卻未經她同意,涉嫌擅自替她在「勞動契約書」下方「乙方」欄位簽署,同時傳真給甲女過目,她當時並未表示異議。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甲女不滿被性騷擾而離職,並前往警局控告吳姓醫生涉嫌違反性騷擾防治法和偽造私文書等罪,辦案人員製作筆錄後,函送地檢署偵辦,前案業經承辦檢察官處分不起訴落幕,但後案吳男的確冒甲女名義署押「勞動契約書」並提起公訴。

法官開庭調查後,審酌吳姓醫生坦承犯行,及甲女拒絕和解,依偽造文書罪,判處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同時緩刑2年,另需支付國庫10萬元,仍可上訴。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高齡健康受重視 冠晶光電推穿戴式光照產品
NEWS link
冠晶光電推穿戴式光照解決方案。(取自業者官網)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今(2025)年「高齡健康產業博覽會」將於本月8日至10日登場,此次國家衛生研究院「醫起健康」主題館攜手冠晶光電,推出以「光生物調節技術」為核心的穿戴式光照解決方案,冠晶光電表示,此解決方案聚焦銀髮族睡眠障礙與健康管理議題,期望開啟智慧照護新篇章。

冠晶光電說明,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研究顯示,長者接受規律性光照,入睡等待時間與主觀睡眠品質均得到明顯改善,規律性光照亦可緩解身體不適部位,因此國衛院整合產學資源,與冠晶光電合作推出微型穿戴式光照產品。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冠晶光電說明,現場展出的「舒利貼」系列產品採用特定波長紅光啟動光生物調節機制,非侵入式促進細胞修復與血液循環,採微型穿戴式設計,適用居家場景。直覺化操作介面設計,長者進行光療只需每日固定時段配戴,不干擾作息。榮獲「國家藥物科技獎」與「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兼具安全性與便利性。

隨著全球高齡化加劇,結合光電科技與預防醫學的創新方案,正成為銀髮照護關鍵趨勢。冠晶光電表示,秉持『正信正念、自然和諧』的品牌理念,一直致力開發真正貼近人性需求的居家產品,將持續深化技術應用,拓展更多生活應用場景,讓光成為陪伴銀髮族健康老化的重要媒介,實踐「延長壽命,更要活得尊嚴」的願景。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中職》台灣夏季影響龍聖 鑀龍不會再先發
NEWS link
鑀龍。(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記者徐正揚/台北報導〕味全龍8月2日安排鑀龍本季首次在中職先發,投不滿1局就出現5次四死球,失3分都是責失承擔敗投,總教練葉君璋表示,之後應該不會再安排鑀龍先發,至於另1位洋投龍聖,則要設法克服台灣夏季氣候濕熱造成嚴重手汗的問題。

鑀龍本季前20場出賽都是後援,拿下10次救援成功,8月2日是他繼去年9月29日(效力富邦悍將,譯名藍力)再次先發,投0.2局被敲1安有投出5次四死球,葉總表示,因為龍聖狀況不好,考量會鑀龍去年投過先發,才決定讓他嘗試,接下來應該不會再安排他先發,留在牛棚希望對球隊有幫助。

請繼續往下閱讀...

龍聖於7月13日下二軍前,連續3場先發只投到5局,合計投15局失10分,葉總指出,龍聖的手汗一直很嚴重,進入夏天以後,他的手幾乎都是濕的,汗更誇張到用滴的,就連在大巨蛋也一樣,是他必須設法克服的問題。

葉總認為,二軍雖然還有洋投康龍,但在來台前很久沒有投球,在二軍的表現也不是很穩定,目前還是優先觀察龍聖的狀況,目前有人介紹新洋投,在不能完全了解的狀況下,急著找新洋投也沒有意義。

龍聖。(資料照,記者陳逸寬攝)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交通部成立AI委員會 強化數位轉型能量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5日電)因應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及交通領域應用日益多元,交通部今天宣布成立「交通領域AI推動委員會」並召開首次會議,強化交通數位轉型能量。

交通部今天首度召開「交通領域AI推動委員會」,由交通部長陳世凱親自主持,邀集部內各單位與所屬機關(構)首長,以及來自財政部與學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與會,正式啟動跨部門協作平台,全面推動交通AI應用策略與風險治理工作。

根據交通部新聞稿,陳世凱表示,AI是推動交通數位轉型與創新服務的重要關鍵,不僅可提升服務效率與民眾便利性,更具備促進交通安全、強化系統韌性與落實永續發展的潛力。

陳世凱說,委員會的成立,是交通部積極回應科技發展趨勢與政府政策的具體行動,未來將以「人本交通」為核心,系統性建構AI發展藍圖及治理架構,掌握轉型契機,也妥善管理潛在風險。

交通部表示,這次會議由交通科技及資訊司說明委員會任務及7大推動策略,會議同時由公共運輸及監理司報告自駕車法規調適進度,並由中央氣象署分享AI於氣象預報與災害應變上的應用成果,展現部會間協作推動的具體成效。

7大推動策略包含發展智慧化為民服務、建構自動化行政服務、完備AI資料與模型、厚植AI應用基礎環境、打造數位平權智慧服務、培育多元AI職能人才,以及健全AI法制與治理機制。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另外,為落實AI模型建置與開發能量,陳世凱指示氣象署與科資司密切配合,提供AI發展環境支援,並提醒各機關(構) AI具備提升交通安全、效率、服務品質與永續的潛力,但交通領域亦因涉及人身安全與公共利益,在國際上多被視為高風險或高影響AI應用,需要更審慎的治理架構。

交通部指出,行政院正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立法工作,交通部也將同步研擬部內AI使用規範與風險分類管理機制,廣納各界意見,打造創新且負責任的交通AI治理模式。(編輯:李亨山)1140805

6日基隆-馬祖等2航線3航次停航 航港局提醒注意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5日電)雖然雨勢已減緩,但海運仍受影響。航港局今天通報,明天基隆-馬祖等2條航線共3個航次將停航,提醒旅客留意。

中央氣象署表示,明天太平洋高壓逐漸西伸,台灣附近為南南西至偏南風,水氣持續減少,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雖然雨勢漸緩,但明天海運仍有部分航線停航,包含基隆-馬祖開航1航次,停航1航次;馬祖福澳-福州琅岐開航2航次,停航2航次。

航港局呼籲,民眾注意航班資訊,善用當日開航航班,以免因船班停航而影響行程。(編輯:李亨山)1140805

反對核三重啟恆春說明會 居民憂聲音傳不出同溫層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5日電)核三重啟公投在即,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在恆春舉行說明會,強調重啟風險;與會地方居民多反對重啟,有人認為,光電板污名化急須解決,也有人擔心反核聲音傳不出同溫層。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23日登場,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在屏東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舉辦「破解核三重啟公投」說明會,由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屏南社區大學前校長江國樑主講。

李根政宣講表示,重啟核點有多項疑慮。核電歷年異常事件層出不窮,當中最嚴重者為2001年「全黑事件」,曾喪失所有電源逾2小時,循環冷卻功能停擺;核三運轉40年已到磨損期,核災風險升高;核廢料存放至今無解;以及一旦發生核災,農漁產品恐難外銷。

李根政表示,歐盟永續分類標準在「特定條件」下,才將核電「暫列」為永續能源,台灣不符多項條件,包含無可運作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此外,擁核者提出興建SMR小型核電廠,但美國建置經驗顯示不理想,遭遇興建緩慢、昂貴,產生核廢料更多等問題。

前恆春鎮長陳文弘會後討論表示,在地延役相關討論不熱絡,2日民眾黨恆春宣講,鮮少在地居民知情;相較之下,太陽能板在地方屢遭批評,常遭指包商圖利、官商勾結,偏偏執政黨反駁「蒼白無力」,無法有效說明規劃,也無法釐清貪污疑慮。

陳文弘說,太陽能板破壞景觀是觀感問題,種樹將大片光電板擋住即可解決;另外,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支持核電論述曾指出,過度仰賴天然氣恐有戰時能源運輸中斷之虞,此說也須有效反駁。

陳文弘認為,擁核人士迴避斷層帶考量,恆春在1959、2006年皆曾發生過芮氏規模7.0以上地震,「更嚴重怎麼辦」,若災害發生於觀光高峰期,如何疏散大量遊客,也未曾演練。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恆春民謠藝師徐吉福表示,擔憂台北聽不到恆春在地聲音,即便無法預測公投結果,仍要讓人知道有恆春人不同意重啟核三;他也反諷,要到台北拉布條,同意重啟核一、核二。

由於現場參與人數僅30餘人,有反核居民擔心觀點無法傳出同溫層;也有居民認為,發展AI所需能源,以及光電板缺失,仍是反對核三重啟者痛點。(編輯:陳仁華)1140805

美對歐盟課15%關稅 捷克汽車廠斯柯達:受影響不大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5日專電)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對歐盟進口商品課徵15%的關稅,捷克汽車大廠斯柯達表示,這會對整個福斯汽車集團造成影響,但對斯柯達本身影響不大,因斯柯達並沒有銷售汽車到美國,海外主要銷售國家為德國、英國與波蘭。

汽車業是捷克重要的出口產業,其中以斯柯達(Škoda)最為知名,如今是福斯汽車(Volkswagen)集團旗下的品牌。中央社記者來到距離布拉格約50公里的姆拉達-博萊斯拉夫(Mladá Boleslav),這座城市被譽為捷克的「汽車之城」,正是斯柯達的創始與生產地。

這座小鎮人口約4.5萬人,光斯柯達的員工就有2.7萬人,佔總人口一半以上。斯柯達工廠占地龐大,達3平方公里,每日可生產2,600輛汽車。工廠旁設有斯柯達博物館(Škoda Museum),展示品牌歷年來的經典車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7月底宣布對歐盟進口商品課徵15%關稅,斯柯達博物館導覽員阿麗娜(Maksimchikova Alina)告訴記者,會對整個福斯汽車集團造成影響,但不會直接影響斯柯達,因此斯柯達受到的影響不大。

阿麗娜表示,斯柯達目前並沒有出口汽車到美國,是福斯汽車集團中唯一沒有與美國打交道的品牌。斯柯達去年生產92.5萬輛車,主要銷售前3名分別為德國、捷克本地與英國市場,還有銷往波蘭,另外在部分亞洲國家設廠生產。

阿麗娜認為,斯柯達沒有和美國做生意,這或許能追溯到歷史原因。在1970年代,當時的美國小姐雪菲爾(Charlotte Sheffield)曾為斯柯達做過大型廣告活動,美國消費者因而對斯柯達很感興趣,向斯柯達訂購約1.4萬台汽車。

然而,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正處共產主義統治時代,一切生產都按照計畫,因此只能交付400台,無法在計劃之外生產更多車輛,這筆訂單最終被取消。

阿麗娜表示,我們認為這就是為何,到現在斯柯達都沒與美國市場合作的主因。但其他品牌如福斯汽車、奧迪(Audi),則在美國市場銷售許多汽車與零件。

斯柯達創立於1895年,最初名稱不叫「Škoda」,而是「Laurin & Klement」公司,由捷克機械師勞林(Václav Laurin)與書商克萊門特(Václav Klement)創立。公司起初不是賣汽車,而是從事腳踏車製造。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1905年這家公司推出第一輛汽車,1915年生產量達到400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工廠遭焚毀,面臨破產,戰後找到比爾森(Plzeň)的Škoda Works投資,兩家公司於是在1925年合併,並統一名稱為「Škoda」。

二戰期間,斯柯達工廠被納粹德國接管,用於生產軍需品。二戰後,捷克進入共產社會體制,斯柯達被國有化,成為國營企業。直到1989年共產政權倒台後,斯柯達開始推動私有化,由於政府資金逐漸撤出,公司面臨財務困難。1991年,斯柯達被德國福斯汽車集團收購,為品牌帶來轉機。(編輯:陳承功)1140805

位在捷克的的斯柯達博物館(Škoda Museum)展出自1895年以來的代表性車款,呈現品牌從生產腳踏車到汽車的歷史。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姆拉達-博萊斯拉夫攝 114年8月5日

知名汽車品牌斯柯達(Škoda)創立於1895年,最初名為「Laurin & Klement」公司,由捷克機械師勞林(Václav Laurin)與書商克萊門特(Václav Klement)創立,起初從事腳踏車製造。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姆拉達-博萊斯拉夫攝 114年8月5日

知名汽車品牌斯柯達(Škoda)創立於1895年,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百年多來車子款式不斷演進。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姆拉達-博萊斯拉夫攝 114年8月5日

芝浦電子身陷收購戰 日本列入國安核心企業名單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東京5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日本財務省名單,身處價值6億3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8億6725萬元)收購戰核心的日商芝浦電子,已被正式歸類為攸關國家安全的核心企業。

路透社報導,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今年2月收到台灣國巨的收購提案後,呼籲日本同業美蓓亞三美(Minebea Mitsumi)遞交競標提案。

由於芝浦過去並未被列為對經濟或國家安全具重大影響的企業,因此潛在收購方在進行交易前,並無義務須通知政府。

這項最新的分類預料不太可能影響交易進行,因為國巨基於本身的分析評估,認為芝浦部分業務可能涉及核心範疇,已主動申請安全性審查。

根據日本財務省截至7月15日止的最新名單,日本約4000家上市公司中,近1/4被列入國安核心企業。

芝浦代表目前未立即回應置評請求。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全球最大晶片電阻製造商國巨,目前正在等待根據日本外國匯兌及外國貿易法進行的安全審查結果,該審查已兩度延長。

日本財務省表示,這份名單主要是根據企業對財務省諮詢的回應。潛在交易是否需進行安全審查,由外國買家自行判斷。(譯者:劉淑琴/核稿:陳正健)1140805

中國女涉監控宗教團體被捕 澳洲外長:反對外國干預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雪梨/北京5日綜合外電報導)澳洲近日起訴1名疑似替北京監視當地佛教團體的中國籍女子,她還遭法院拒絕保釋。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今天表示,澳洲絕不會容忍外國政府監控其社群。

路透社報導,本月初澳洲警方指控這名女子代表中國國安機構,監視首都坎培拉(Canberra)的佛教團體「觀世音菩薩心靈法門」(Guan Yin Citta Dharma Door),涉嫌犯下「魯莽外國干預」罪行。她昨天在坎培拉出庭受審。

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法庭獲悉,該名女子的丈夫在中國某省公安廳擔任副廳長,且澳洲警方突襲她的住所後數日,她曾前往中國位於坎培拉的領事館。

黃英賢今天接受多家電視台訪問時指出,她無法評論個別案件,但澳洲採取堅定立場,反對外國干預。

黃英賢告訴澳洲廣播公司電台:「我們不會容忍針對國民的騷擾、恫嚇和監視。我們也擁有強大的框架,以嚇阻外國干預我們的民主。」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澳洲2018年通過「反外國干預法」後,這是第3次有人依該法受到指控;這也是中國公民首次遭控觸犯相關法律。

根據澳洲聯邦警署(Australian Federal Police),這名女子具有澳洲永久居民身分,如今面臨最高15年有期徒刑。(譯者:洪培英/核稿:施施)1140805

涉偽造罷免提議書 國民黨嘉縣黨部書記長50萬交保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5日電)嘉義地檢偵辦民進黨立委陳冠廷罷免提議書偽造案,嘉檢起訴10人;嘉院今天裁定國民黨嘉義縣黨部書記長楊富程、國民黨立委王育敏服務處主任何博倫以50萬、20萬元交保。

嘉義地檢署偵辦立委陳冠廷罷免案涉不實提議,今年6月5日搜索國民黨嘉義縣黨部,檢方複訊後,隔天向嘉義地方法院聲請羈押禁見楊富程、何博倫獲准,全案起訴,並於今天移審嘉院。

嘉義地方法院表示,楊富程、何博倫均坦承犯行,今天傍晚裁定楊富程與何博倫分別以新台幣50萬元、20萬元交保,均限制住居及限制出境、出海8月。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嘉義地檢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檢方起訴的10人中,除楊富程、何博倫,包括嘉義縣黨部副主委國姓男子、第一組總幹事李姓男子、第四組總幹事賴姓男子、吳姓會計、林姓職員、分區支部執行長王姓及莊姓女子,以及江姓志工。

另外,李姓總幹事親友高姓女子等8人,均予以緩起訴處分,緩起訴期間均為1年,並分別向公庫支付5萬元。(編輯:陳仁華)1140805

AI淨零/電動車免牌照稅 擬延長實施至118年底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5日電)淨零浪潮來襲,財政部4日公告使用牌照稅法修正草案,將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得對電動車輛免徵使用牌照稅期限,延長4年,至民國118年12月31日止;草案預告至9月3日。

電動車免徵使用牌照稅措施,最初從101年開始實施,後經過展延,將在今年底屆滿。

為節能減碳、鼓勵民眾使用低污染車輛,以利台灣電動車輛相關產業發展,達成政府運具電動化階段性目標,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財政部4日公告使用牌照稅法修正草案,將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得對電動車輛免徵使用牌照稅期限,再延長實施4年。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財政部表示,此草案預告至9月3日,預告期未達60天,主因此案授權地方政府延長完全以電能為動力的機動車輛免徵使用牌照稅年限,對民眾有利且大部分地方政府表達支持,因此預告期間定為30天。

根據統計,101年起至114年底各地方政府對電動車免徵使用牌照稅,其中電動汽車車輛數13年來成長306倍,由101年的300多輛,增至114年的逾9.7萬輛。(編輯:張良知)1140805

中央地方攜手合作 共同守護澎湖海洋資源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澎湖縣5日電)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今天在澎湖表示,澎湖鄉親的生計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洋的貢獻深遠且不可忽視,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展現共同守護海洋資源的決心。

管碧玲今天抵達澎湖,下午拜會縣長陳光復,針對海洋保育、海洋環境保護、海域安全與生態永續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展現中央與地方攜手合作、共同守護海洋資源的決心。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陳光復表示,澎湖四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其中台灣淺堆總面積約達8800平方公里。海洋不僅是澎湖居民的生活場域,更是發展觀光與永續經營的關鍵。他感謝海委會長期對澎湖的支持,包括水質監測、海龜保育、棲地與珊瑚復育、海草種植、海洋教育等多項補助,實質提升澎湖海洋治理能力。

管碧玲指出,海洋的貢獻是深遠且不可忽視,澎湖鄉親的生計與海洋息息相關,她肯定澎湖在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清理及保育工作上的努力與成效。不過,因應明年財政劃分法施行,中央預算將有所調整,盼望地方政府能持續加大在海洋事務的投入,中央也將持續提供必要的協助與資源,共同為永續海洋目標努力。(編輯:黃世雅)1140805

宋晟睿先打「預防針」再開轟 感謝教頭給機會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謝靜雯台北5日電)中信兄弟隊宋晟睿3日替補出賽開轟,透露賽前先跟隊友打「預防針」,若上場沒開轟是受重訓影響,他近6戰敲4轟手感火燙,感謝總教練在他狀況不好時仍給機會,讓他從失敗中成長。

中職中信兄弟隊宋晟睿近期手感極佳,7月27日至30日連3場出賽開轟,8月3日對樂天桃猿隊比賽沒有先發出賽,6局接替上場守備,7局下敲出陽春砲,為個人本季第8轟。

宋晟睿今天賽前受訪時主動提起要「說一個好笑的」,他說3日賽前知道沒有先發,就跑到重量訓練室重訓,教練還問他:「要比賽了怎麼在做重量?」宋晟睿表示,當作是熱身,還先跟隊友「打預防針」,說如果比賽後半段接替上場,沒有打全壘打就有理由,是因為重訓影響。

宋晟睿也提到,7月剛開始狀況不好,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王威晨、江坤宇會幫忙觀察,是不是有什麼地方跟之前不太一樣,不斷地嘗試、現在狀況有越來越好。

加上今天比賽,宋晟睿本季77場出賽維持全勤,他表示,每天出賽的調整還是有點不太適應,但也告訴自己要撐下去,也謝謝總教練平野惠一,在之前狀況不好的時候還是給先發機會,透過經歷失敗、從中學習,知道可以怎麼調整得更好。

透過 Google News 追蹤中央社

談起今年球季的不同,宋晟睿表示,休賽季計劃性的增重,也有請訓練師、到美國訓練中心學到很多東西,消化吸收幫助很大,心態也有不同,正面思考找出問題點,不會因為幾次失敗想太多,心態穩定的面對每個打席。

平野惠一曾點名,心中開路先鋒第1棒的人選是宋晟睿,宋晟睿也提到,當然希望可以勝任這個角色,但今年選球方面還不是很理想,希望可以盡快把「本壘板紀律」顧的更好。(編輯:龍柏安)1140805

外資買超114億元連2買 敲進伺服器類股
NEWS link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5日電)台股今天漲281.65點,收在23660.59點,外資及陸資買超新台幣114.88億元,連續2個交易日買超,主要加碼伺服器類股,以緯創買超2.08萬張最多,神達、鴻海也獲買超1.92萬張、1.33萬張。

台股今天強勢反彈逾200點,電子類股領軍反攻,散熱及機器人族群、中小型股獲資金青睞,終場加權指數收在23660.59點,上漲281.65點,漲幅1.2%,站穩所有均線之上,成交值新台幣3678.44億元。

自營商今天買超45.25億元,投信買超39.82億元,外資及陸資買超114.88億元,三大法人合計買超199.95億元。

觀察外資買超排行榜,前10名依序為緯創2.08萬張、臺企銀2.04萬張、神達1.92萬張、鴻海1.33萬張、群創1.33萬張、元大高股息(0056)1.23萬張、廣達1.21萬張、亞航8058張、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7914張、友達7740張。

投信大舉加碼金融股,買超前10名包括中信金、第一金、台新金、兆豐金、國泰金、永豐金、富邦金、神達、元大金、玉山金。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蔡明翰表示,上週五美國經濟數據不佳,造成美股崩跌,但市場經過思考後,將經濟數據走弱解讀為降息機會增加的利多,刺激美股反彈,帶動台股同步上揚。

蔡明翰分析,今天在台股反彈過程中以電子股為主,同時因為市場風險降低,中小型股及櫃買指數也出現補漲現象,顯示目前多頭趨勢未變。雖然下週將公布MSCI指數調整結果,但相關調整要到月底才生效,短期對指數的影響相對有限。(編輯:楊凱翔)1140805

What are the rules around police giving out a suspect's nationality?
NEWS link
What are the rules around police giving out a suspect's nationality?

Ministers have said police should be more transparent about the nationalities of people who are charged. But what exactly are the rules?

When a police force in England and Wales arrests or charges a suspect and they are thinking of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media, they need to have two things in mind: the laws about contempt of court which are designed to make sure suspects have a fair trial, and the College of Policing guidance on media relations.

Contempt of court laws are quite simple in this context. No-one should make public any information that might make a future trial unfair, for example giving out details of the evidence that police officers have collected.

In most cases publishing the nationality of the person charged is unlikely to make the trial unfair, so the contempt of court laws are not often applicable.

The College of Policing guidance is more complicated. Before 2012 police forces made decisions on what information to give to the media on a purely case by case basis.

These decisions were often nuanced, but were based on how much that information was considered relevant, and were sometimes simply dependent on the force's relationship with an individual journalist. But after Lord Leveson published his report into the ethics of the press in 2012 police forces became much more cautious abut what information they released.

This culminated in the College of Policing guidance on media relations which says that if someone is arrested (but not yet charged) police should only give the suspect's gender and age. The guidance does not say anything about nationality or asylum status at this stage. Once a suspect has been charged the guidance says police can give out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name, the date of birth and the address of the suspect.

Again, nationality and asylum status are not mentioned, but the guidance says: "The media are aware of automatic reporting restrictions and it is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follow them. Any information permitted under such restrictions should be released upon charg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name, date of birth, address, details of charge, and date of court appearance.

"The person's occupation can be released if it is relevant to the crime - for example, a teacher charged with the assault of a pupil at the school where they work."

So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guidance that prevents police giving information about that nationality, asylum status or even ethnicity of someone who has been charged. But there is nothing that specifically mentions them either.

When Warwickshire Police charged two me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ape of a 12-year-old girl, the force would not say whether the men were asylum seekers.

The force said: "Once someone is charged with an offence, we follow national guidance. This guidance does not include sharing ethnicity or immigration status."

While this last sentence is true, the guidance does not actually make suggestions one way or another on ethnicity and immigration status.

Reform UK leader Nigel Farage accused the police of a cover-up.

In response, Home Secretary Yvette Cooper told BBC Radio 4's Today programme on Tuesday: "We do think there should be greater transparency. We do think more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including on issues around nationality including on some of those asylum issues."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ial spokesman had earlier said: "Our position is that authorities, whether it is the police or whether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 as transparent as possible on these issues."

In truth, what information should be released to the media is largely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police force.

As events in Liverpool in May showed, when forces think it i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they will release information about a suspect's ethnicity even before they have been charged. When a car ploughed into crowds celebrating Liverpool FC's winning of the Premiership title, Merseyside Police quickly said the man arrested was white and British, in order to quash rumours of a terrorist attack.

The College of Policing said: "Police forces make challenging and complex decisions on a case-by-case basis and transparency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misinformation and reassure the public."

It said that its guidance was "already under review" and that police forces were considering how to balance their legal obligations with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prevent disorder".

The issue of what information police can release about a suspect came sharply into focus last summer when Axel Rudakubana was arrested for murdering three young girls, Alice Aguiar, nine, Bebe King, six, and Elsie Dot Stancombe, seven, in Southport.

At first Merseyside Police did not release any information about him or his religion, which allowed false information that he was a Muslim asylum seeker to spread. Such disinformation was at least partly responsible for last summer's riots. At the time Merseyside Police said it was not giving out more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contempt of court rules.

The Law Commission has also been looking at contempt of court laws, with a review due to report next month.

Netanyahu to propose full reoccupation of Gaza, Israeli media report
NEWS link
Netanyahu to propose full reoccupation of Gaza, Israeli media report

9 minutes ago Share Save Yolande Knell BBC News, Jerusalem Share Save

Reuters Netanyahu's plan reportedly faces opposition from military chiefs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is to propose fully reoccupying the Gaza Strip when he meets his security cabinet, Israeli media say. "The die has been cast. We're going for the full conquest of the Gaza Strip – and defeating Hamas," local journalists quote a senior official saying. Responding to reports that the army chief and other military leaders oppose the plan, the unnamed official said: "If that doesn't work for the chief of staff, he should resign." The families of hostages fear such plans could endanger their loved ones, with 20 out of 50 believed to be alive in Gaza, while polls suggest three in four Israelis instead favour a ceasefire deal to return them.

Many of Israel's close allies would also condemn such a move as they push for an end to the war and action to alleviate a humanitarian crisis. Within Israel, hundreds of retired Israeli security officials, including former heads of intelligence agencies, issued a joint letter to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on Monday, calling for him to pressure Netanyahu to end the war. One of the signatories, ex-domestic intelligence agency chief Ami Ayalon, told the BBC that further military action would be futile. "From the military point of view, [Hamas] is totally destroyed. On the other hand, as an ideology i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wer among the Palestinian people, within the Arab street around us, and also in the world of Islam. "So the only way to defeat Hamas's ideology is to present a better future."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come after indirect talks with Hamas on a ceasefire and hostage deal broke down and Palestinian armed groups released three videos of two Israeli hostages looking weak and emaciated. The footage of Rom Blaslavski and Evyatar David, both kidnapped from the Nova festival on 7 October 2023, has shocked and appalled Israelis. David is shown digging what he says is his own grave in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ere has been some speculation that the latest media announcements are a pressure tactic to try to force Hamas into a new deal. Israel's military says it already has operational control of 75% of Gaza. But under the proposed plan it would occupy the entire territory – moving into areas where more than two million Palestinians are now concentrated. It is unclear what that would mean for civilians and for the operations of the UN and other aid groups. About 90% of Gaza's 2.1m people have been displaced, some repeatedly, and are living in overcrowded and dire conditions. Humanitarian groups and UN officials say many are starving, accusing Israel of impe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rucial aid. The Israeli military has previously held back from some areas, including parts of central Gaza, because of an assumption that there are living hostages held there. Last year, six Israeli hostages were executed by their captors after ground forces moved in. There has not been a formal response but officials from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which governs parts of the occupied West Bank, denounced the Israeli proposal, call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intervene to prevent any new military occupation. Palestinians point out that far-right Israeli ministers have been openly advocating for the full occupation and annexation of Gaza and ultimately want to build new Jewish settlements there. In 2005, Israel dismantled settlements in the Gaza Strip and withdrew its forces from there. But alongside Egypt, it maintained a tight control of access to the territory. The new occupation idea comes amid growing international moves to revive the two-state solution – the long-time international formula to resolve the decades-old Israel-Palestinian conflict. It envisages an independent Palestinian state being created alongside Israel in the West Bank and Gaza Strip with East Jerusalem as its capital.

Nasa to build nuclear reactor on the Moon by 2030
NEWS link
Nasa to put nuclear reactor on the Moon by 2030 - US media

24 minutes ago Share Save Georgina Rannard Science correspondent Share Save

NASA A concept image of NASA's Fission Surface Power Project

US space agency Nasa will fast-track plans to build a nuclear reactor on the Moon by 2030, according to US media. It is part of US ambitions to build a permanent base for humans to live on the lunar surface. According to Politico, the acting head of Nasa referred to similar plans by China and Russia and said those two countries "could potentially declare a keep-out zone" on the Moon. But questions remain about how realistic the goal and timeframe are, given recent and steep Nasa budget cuts, and some scientists are concerned that the plans are driven by geopolitical goals.

Nations including US, China, Russia, India and Japan are rushing to explore the Moon's surface, with some planning permanent human settlements. "To properly advance this critical technology to be able to support a future lunar economy, high power energy generation on Mars, and to strengthen our national security in space, it is imperative the agency move quickly," US transport secretary Sean Duffy, who was appointed temporary head of Nasa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wrote to Nasa,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Mr Duffy called for proposals from commercial companies to build a reactor that could generate at least 100 kilowatts of power. This is relatively small. A typical on-shore wind turbine generates 2-3 megawatts. The idea of building a nuclear reactor as a power source on the Moon is not new. In 2022 Nasa issued three $5m contracts to companies to design a reactor. And in May this year, China and Russia announced they plan to build an automated nuclear power station on the Moon by 2035. Many scientists agree that it would be the best or perhaps only way to provide continuous power on the lunar surface. One lunar day is equivalent to four weeks on Earth, made up of two weeks of continual sunshine and two weeks of darkness. That makes relying on solar power very challenging.

CNSA/CLEP In 2020 China planted a flag on the Moon on its Chang'e-5 mission

"Building even a modest lunar habitat to accommodate a small crew would demand megawatt-scale power generation. Solar arrays and batteries alone cannot reliably meet those demands," suggests Dr Sungwoo Lim, senior lecturer in space applications, explor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 "Nuclear energy is not just desirable, it is inevitable," he adds. Lionel Wilson, professor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at Lancaster University, believes it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to place the reactors on the Moon by 2030 "given the commitment of enough money", and he highlights that there are already designs for small reactors. "It's just a matter of having enough Artemis launches to 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on the Moon by then," he adds, referring to Nasa's Artemis spaceflight programme that aims to send people and equipment to the Moon. There are also some questions around safety. "Launching radioactive material through the Earth's atmosphere brings safety concerns. You have to have a special license to do that, but it is not insurmountable," says Dr Simeon Barber, planetary science specialist at the Open University. Mr Duffy's directive came as a surprise following recent turmoil in Nasa after Mr Trump's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cuts of 24% to Nasa's budgets in 2026. That includes cuts to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cience programmes such as the Mars Sample Return that aims to return samples from the planet's surface to Earth.

Neil Woodford and company fined nearly £46m over failures
NEWS link
Former star fund manager and company fined £46m

22 minutes ago Share Save Karen Hoggan Business reporter, BBC News Share Save

PA

Former star fund manager Neil Woodford and his investment firm have been fined a total of almost £46m by the financial watchdog. Some 300,000 people lost out when Woodford Equity Income Fund collapsed in 2019 after investors tried to withdraw money faster than the fund could pay out. The 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 has provisionally fined Mr Woodford nearly £6m and banned him from holding senior manager roles and managing funds for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 It has fined his fund, Woodford Investment Management (WIM), £40m. Mr Woodford and WIM are appealing against the decisions, so all the FCA's findings are provisional.

Once a high-flying city fund manager, Mr Woodford was variously described as the man who made middle England rich and the UK's answer to Warren Buffet. He made his name at the fund management giant Invesco Perpetual, before leaving in 2013 to set up his own company. He was as close to a household name as is possible in the world of investing and people piled into his flagship UK Equity Income Fund. At its peak, it had £10bn of people's money in it. The Woodford Equity Income Fund was managed by Mr Woodford and WIM, but was suspended in June 2019 meaning investors, most of whom were ordinary retail investors, were unable to get hold of their money. The fund had fallen in value from a high of £10.1bn in May 2017 to £3.6bn in the run-up to its suspension. The FCA said between July 2018 and June 2019 WIM and Mr Woodford made "unreasonable and inappropriate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 watchdog said they had sold off liquid investments, which were easier to sell, and bought ones that were harder to sell.

BP to review oil and gas projects to boost profits
NEWS link
BP to review oil and gas projects to boost profits

BP has been under ongoing pressure from investors for underperforming compared to its rivals in recent years.

The pledge comes after the company revealed it has made its largest oil and gas discovery this century off the coast of Brazil.

Chief executive Murray Auchincloss said the UK-based firm would review how it manages its oil and gas assets and will consider cost cutting plans to boost returns for shareholders.

BP has said it "can and will do better" to develop and monetise its oil and gas production as the energy giant continues to shift away from renewables and back to fossil fuels.

In February, BP slashed its planned investments in renewable energy projects and said it would spend billions of dollars more a year on its oil and gas operations in a bid to improve investor confidence.

On Tuesday, Mr Auchincloss said BP would conduct a "thorough review" of its businesses to make sure it was "maximising shareholder value moving forward".

"We are also initiating a further cost review," he said. "BP can and will do better for its investors."

The comments came after BP revealed on Monday that it was conducting tests at a new oil and gas site in deep water off Brazil's east coast. The discovery c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BP's plans to increase crude oil production.

Company executive Gordon Birrell says the discovery is "BP's largest in 25 years" and that the firm will explore building a production hub there.

BP said it had found a roughly 300-square-kilometre area of oil and gas at the Bumerangue block in the Santos basin, 250 miles (400km) off Brazil's east coast.

It said the discovery was the company's biggest since the Shah Deniz gas field in the Caspian Sea in 1999.

The find adds to BP's several other discoveries of energy reserves this year, including those in the Gulf of Mexico, which is called the Gulf of America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nd Egypt.

"This is another success in what has been an exceptional year so far for our exploration team", said Mr Birrell, the firm's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BP's attempt to transform itself into a "net zero" energy producer has faced major hurdles since it put the plan into action five years ago.

In 2020, the Covid-19 pandemic pushed it to a $5.7bn (£4.29bn) annual loss.

It also took a $25bn hit two years later from writing off a stake in its Russian energy busines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Ukraine war.

However, on Tuesday it revealed better-than-expected results for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25.

Underlying replacement cost profits fell by 15% compared with the same six months in 2024 to $2.4bn, but that was better than the $1.8bn analysts had forecast - and an improvement on the first quarter figure.